互相学习,共同提高
---张桥中心小学和杨园中心小学校际研讨
为了推动学校之间的发展,秉承“走出去、请进来、互相学习、促进发展”的原则,张桥中心小学和杨园中心小学积极开展校际研讨活动,拓宽渠道,资源共享,博釆众长,提升业务能力。
3月12日下午张桥中心小学的两位数学老师到我校进行借班上课。我校教务处非常重视本次活动,制定计划、安排活动内容,也得到全校教师的积极配合。活动具体安排如下:
一、课堂展示
首先,我们先来看看沈佳琦老师上课风采。五年级的《因数和倍数》一课,沈老师教学设计新颖,环节紧凑,课堂上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,彰显学生主体地位,作业设计也形式多样,层层递进,让学生建立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。
接着让我们一起欣赏周漪伊老师上的六下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》一课。周老师整节课设计思路清晰,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和核心素养,通过组织学生几次活动,在交流、对比中更好地理解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含义,体会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,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,课堂气氛轻松、教学效果很好。
二、评课探讨
教学就是教与学,两者是相互联系,不可分割的。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,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我们的教学方式,提高教学水平。课后,我校全体数学老师分小组对两节高年级的课进行了点评和探讨。
陈杰老师:沈老师上的《因数和倍数》一课,在学生没有相关认知的基础上,深刻分析教材、理解教材。借助具体情境,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,更直观、具体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。在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,注重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意识。整堂课条理清晰,概念把握准确,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呈现。
姚丽萍老师:《因数和倍数》一课开门见山,直接入题,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,变抽象为直观。借助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的活动,让学生体验数形结合,初步建立因数和倍数的概念。整堂课力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,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。
王建斌老师:《因数和倍数》这是一节概念课,沈老师抓住教学目标,突破教学重难点,教法灵活,学生参与度高。1、能充分估计学生已有思维能力基础上,让学生建立因数和倍数的概念;2、注重学生探究,渗透数学思想,发展思维,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;3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,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。
赵丽芳老师:周老师在《图形放大与缩小》一课注重“比较”,强化知识间的内在联系。第一次课开始老师引导学生照片与原图比较,长和宽分别有什么联系?第二次对比在图形以3:1放大时,后面又有对比就是图形放大与缩小有什么特点?练习中直角三角形的斜边,并与原来的三角形的斜边相比较,也有比较,整节课“比较”贯穿始末,学生在动手、动脑,观察、思考,交流中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,感悟知识的生成和内在联系,让学生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,灵活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,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,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。
通过这次两校之间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,相信老师们会继续深耕课堂,不断优化教学模式,在交流和反思中不断成长,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,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。
用户登录